
本文约3650个字,阅读约需7分钟
作者:清能互联 咨询部
在变幻莫测的电力市场中,购电协议(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成为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默契选择。尤其在澳大利亚坚定推进脱碳目标的背景下,PPA的交易重心正加速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倾斜——它不再仅仅是一纸电力购销合同,更是撬动绿色能源投资、加速能源转型的关键支点。本篇将为读者解码PPA如何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注入“金融血脉”,助力澳洲构建更具韧性的清洁能源未来。
PPA是能源买方(如企业、政府或大型用电客户)与能源供应商(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之间签订的一种长期合同。买方通过协议锁定电价与电量,卖方则获得稳定的电力消纳渠道。
PPA是连接买卖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工具:
发电项目融资“通行证”:发电企业可通过PPA锁定长期收入、保障电力消纳,有效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和规模化建设。
成本控制“定心锚”与绿色转型“承诺书”:能源用户可通过PPA平滑电价波动,提升成本可预测性;同时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ESG形象,赢得公众与投资者信任。
购电协议涉及诸多条款,需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表1 PPA关键组成内容

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特征,购电方为保障自身电力正常使用,可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在协商阶段提供月度/日度负荷曲线刻画用电需求特征,以便发电商或零售商进行负荷匹配(Load Matching),调整发电来源,尽量减少供需错配。
(2)可在协议中增加储能条款,提升供电可靠性并减少弃电。
(3)与多个可再生能源项目签约,分散供电来源,降低失供风险。
(4)与零售商额外签订零售合约,保障用电。
对于发电商而言,用户如果不能满足协议约定的电力消耗,可事前在协议中约定相应的违约金。由此可见,PPA虽然能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但其高度定制化,需经过复杂、专业的磋商,交易成本较高。
PPA的核心价值在于同时为买方锁定成本、供应绿电,并提供灵活的合约框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PPA可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图1):
按交易结构分为批发PPA与零售PPA;
按电力是否实际交付分为物理PPA与金融PPA;
按签约主体可分为企业PPA、政府PPA与公用事业PPA等。

图1 不同类型的PPA
在理解了PPA的基本结构之后,我们进一步从交易层级的视角剖析批发PPA与零售PPA这两类协议在适用对象、合约结构与市场功能上存在的显著差异。
批发PPA
批发PPA是指能源用户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直接签订购电协议。批发PPA适用于可从批发市场直接购电或年用电超60GWh的高耗能组织,如:采矿业、制造业企业以及银行、超市等大型商业企业等。批发PPA通常为10年以上的长期合约。
签订时,发电项目一般还会向购电方交付可再生能源证书(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REC),也称大规模发电证书(Large-scale Generation Certificates,LGCs)。
LGCs是实现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目标(Renewable Energy Target, RET)的核心机制。用户通过获取并注销LGCs,可证明其用电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用电”声明,满足政策对减排与绿电消费的要求。其功能类似于中国的绿电证书。
零售PPA
随着澳大利亚能源转型不断深化,PPA市场逐步走向多元化与精细化,零售PPA应运而生。它通过引入更多灵活的合同模式和中介机制,为终端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绿色电力采购选择,推动可再生能源更广泛的应用和市场的深化发展。
运行机制
能源用户可选择与零售商签订协议,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间接建立联系。零售商作为中介,既要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签订PPA,锁定电价,又要与用户签订零售合同(即零售PPA)。
图2 零售PPA示意图
交易形式
零售商将购得的可再生能源容量进行拆解与包装,形成多样化产品,吸引年用电量为1–30 GWh的中小型用户,如保险公司、律所、私立学校等。主要包括3种形式:
(1)仅购买LGCs。例如,已有稳定电力供应合同的政府和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此类型的PPA。
(2)基于多项目的长期PPA(7-10年)。用户可以关联一组可再生能源项目,与零售商签约。
(3)基于在运营项目的短期PPA(3-5年)。针对已投运的项目,零售商通过二级市场向买家转售项目容量。
定价模式
零售PPA取代传统零售合同,提供更灵活的定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表2 三种定价方式对比

此外,由于PPA合约结构灵活、条款复杂,并非“一刀切”式产品,交易双方需就条款进行详细磋商。为降低谈判中面临的较高交易成本与议价劣势,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电力用户开始联合形成采购联盟,通过“团购”模式(Group Buying)共同参与PPA。这一模式正逐步成为零售PPA发展的新趋势,也为更多中小企业参与绿电采购提供了可行路径。
除了按交易结构划分之外,PPA还可依据电力是否实际交付,区分为物理PPA与金融PPA。这两类协议在交付方式、结算机制与风险结构上具有本质区别。
物理PPA
物理PPA意味着发电商与购电方之间存在实际的电力交付。交付方式包括现场直供、私有线路或公用电网传输。
现场PPA(Onsite PPA),也称表后PPA(Behind the Meter PPA)是一种典型的物理PPA。此情形下,发电设施直接建于用户场地内(如屋顶、厂区),实现电力就地发电与消纳,有效降低输配电损耗与成本。

图3 表后PPA示意图
能源用户也可以选择异地PPA(Off-site PPA)。此情形下,发电项目生产的电力需通过电网运输,通过协议明确计量点(NMI)名义认定用户电力来源于对应的发电项目,同时满足用电需求。
一般情况下,购电方还会与零售商签订合约,当发电项目供电不足时,由零售商补齐,若存在发电盈余,可通过零售商出售,获得收入。
金融PPA
金融PPA,也称虚拟PPA(Virtual PPA),本质上是一种差价合约(CfD),一般不涉及发电项目与能源用户间实际的物理电力交付。发电商将发电量上网竞价交易;购电方从批发现货市场直接购电(如大用户)或额外与零售商签订一份零售合约保障电力供应。发电商和购电方之间仅按合约差价进行财务结算,如图4所示。

图4 金融PPA示意图
企业购电协议(Corporate PPA)最初源于批发PPA,现已成为支撑澳大利亚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关键投资来源之一。尽管存在政府PPA,公用事业PPA等多种形式,但随着市场持续演化,企业PPA逐渐成为主流购电模式,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能源结构变革的核心趋势:
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企业PPA主要由大型企业开发,旨在通过直接与新项目谈判签订批发PPA,从可再生能源采购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第二阶段(2020年-2023年):在实现可再生能源目标(RET)后,企业PPA部分填补了政策真空。此阶段,买方类型多元化,主要通过零售商撮合,与已运营项目签订风险优化型PPA。

图5 2024年按行业划分的企业PPA数量(%)
(资料来源:State of the PPA Market Report 2024)
在后RET时代,澳洲推出了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工具——容量投资机制(Capacity Investment Scheme,CIS),旨在为新能源与储能等项目提供收入保障,激励可再生能源和调度性容量投资,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进程,同时缓解煤电退役带来的供电压力。在CIS机制的引导下,企业PPA正进入新发展阶段,可能面临3种趋势:
表3 企业PPA潜在发展趋势

场景1中,受减排、ESG以及企业声誉等因素驱动,企业PPA市场需求不会完全消失。场景2中,一般来说只有与具备良好信用资质的大企业签订PPA的项目,更容易获得政府招标青睐,体现协同效应。根据澳洲目前的市场环境,第3种场景最可能成为主流。
随着CIS规模扩大,企业PPA的核心作用将从支撑新建项目转向为已投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运营期收入保障,形成“政府主导项目融资(CIS)+企业采购运营期绿电(PPA)”的分工模式。
PPA通过批发与零售等多层次交易结构,有力支撑了澳洲绿电项目的规模化发展与市场化消纳。尤其在能源转型与后RET时代,PPA与容量投资机制(CIS)等政策工具形成协同,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提升电力系统韧性的核心作用。
至此,我们已探讨了NEM中市场主体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各类工具。然而,价格风险并非市场主体面临的唯一挑战,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同样构成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下一篇文章将深入剖析澳大利亚国家电力市场(NEM)如何构建制度性“防火墙”,通过严格的信用限额、信用担保以及动态监控等一系列精密的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市场主体违约风险,为整个电力交易生态的稳定与可靠运行奠定基石。
